中国饲料

综述

  • 竹源饲料和竹源功能性添加剂在畜禽养殖中研究进展

    赵梓伊;孙富祥;蒋永清;周玮生;石放雄;

    开发竹源饲料和竹源功能性添加剂不仅可以缓解粮食危机,提高竹类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效率,预防疾病发生进而增加经济效益。因此,本文就国内外现有的竹源饲料种类以及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旨在为竹源饲料在动物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No.77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 植物源酚类化合物作为替代抗生素的天然饲料添加剂在畜禽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徐向杨;芮慧媛;韩爱格;宋飞;许晨;王冰琳;姜晓文;于文会;

    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抗生素,但是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导致食品药物残留和耐药菌的出现,现已严重威胁到公共卫生健康。基于此,寻找新型的抗生素替代品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天然植物及其活性成分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替代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本文主要介绍植物源酚类化合物种类及分布、提取工艺、主要作用以及作为替抗饲料添加剂在畜禽上的应用案例,旨在为植物源性饲料添加剂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促进无抗养殖的健康发展。

    2025年11期 No.775 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 维生素C、维生素E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赵如萍;王晓清;高峰;胡亚洲;

    维生素(Vitamins)是一类有机化合物,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对于动物的生长、代谢和免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水产养殖领域,维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以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繁殖能力和抗病能力。然而,不同水产动物对维生素类型的需求不同,需求量也存在差异。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维生素C(VC)和维生素E(VE)在生长、抗氧化、免疫和疾病预防方面的研究,以及VC、VE与其他物质(营养素和微量元素)的协同作用,并详细阐述了水产动物对VC和VE需求量的研究进展,对于优化饲料配方和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1期 No.775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 牛磺酸调控猪肠道免疫屏障研究进展

    张娜;郝美林;贾荟瑾;赵素梅;龙小路;史汶哲;

    牛磺酸又称牛胆酸、牛胆素,主要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中,参与调节机体多种生理功能,对肠道健康有积极作用。肠道屏障维持其内环境平衡,是阻碍致病菌及毒素侵入机体的先天性屏障。饲粮中添加牛磺酸能修复肠道黏膜损伤,改善肠道屏障的免疫功能。本文综述了牛磺酸的生理功能、猪肠道免疫屏障构成以及牛磺酸对猪肠道屏障的调控作用,旨在为生猪产业中合理利用牛磺酸维持猪肠道健康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No.775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功能及其营养调控

    高畅;喻礼怀;董丽;

    肠道内分泌细胞(EECs)位于肠道上皮,参与激素的分泌,在调节肠道活动、采食行为、营养代谢及免疫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日粮中添加脂肪酸、氨基酸、矿物质、植物提取物等营养物质对肠道内分泌细胞有干预作用,可参与维持肠道稳态。本文对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类、功能、分化机制、激素分泌机制与营养调控进行综述,为肠道的营养调控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No.775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科学实验研究

  • 贵州香猪肠道微生物高效降解粗纤维能力的探索研究

    李大江;肖英平;吴兴凤;潘志洪;王濠;邱祥琪;李莉;何逸懿;徐娥;

    本试验旨在探究贵州香猪肠道微生物群对粗纤维降解的潜力,以及筛选出具有高效分解粗纤维能力的关键肠道微生物。试验采集新鲜的贵州香猪粪便样本进行粪便微生物群体外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使用YCFA培养基,试验组则在YCFA培养基中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0.8 g/L),两组样品均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 h。分别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和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培养液样品的菌群结构组成及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结果表明:(1)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中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2)试验组的ASV数量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门水平上,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中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0.10%vs 2.06%,P<0.05);在属水平上,试验组中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0.36%vs 0.01%,P<0.05)。(3)通过Lefse分析发现,对照组与试验组间存在28个显著差异的菌属。(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丁酸含量与红蝽菌科(Coriobacteriaceae uncultured)、WCHB1-41 norank、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萨特氏菌属(Sutterella)呈显著正相关(P<0.05)。贵州香猪肠道菌群可通过消化一定的纤维素产生SCFAs,添加纤维素钠可显著增加贵州香猪肠道菌群中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本试验结果有助于深化对贵州香猪消化系统微生物群的理解,为动物饲养管理和健康监测以及微生物饲料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2025年11期 No.775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 蜂毒素对热应激鸭生产性能、肝脏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李治利;陶梦筱;卫雪妍;董玉珠;麻冰洁;吴海港;张自富;秦清明;

    为研究蜂毒素对热应激鸭生产性能、肝脏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200只15日龄雄性鸭,随机分为4组:热应激组(HS组,基础日粮)、热应激加蜂毒素低剂量组(HSM1组,基础日粮+蜂毒素0.08 g/kg)、热应激加蜂毒素中剂量组(HSM2组,基础日粮+蜂毒素0.12 g/kg)、热应激加蜂毒素高剂量组(HSM3组,基础日粮+蜂毒素0.16 g/kg),每天进行4 h热应激处理(温度36~38℃,相对湿度75%~80%),持续15 d,采集肝脏,检测肝脏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细胞因子IL-1β、TNF-α、IL-10的含量。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肝脏的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过氧化氢酶(CA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环氧化酶-2(COX-2)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与HS组相比,HSM2组和HSM3组热应激鸭平均日增重分别显著增加30.23%和31.46%,肝脏IL-10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0.92%和42.80%、GSH活性分别显著增加20.89%、20.89%和T-AOC活性分别显著增加28.38%、33.19%(P<0.05)。与HS组相比,蜂毒素能显著增加热应激鸭肝脏Nrf2、CAT、GSH-Px、SOD和COX-2 mRNA相对表达量(P<0.05)。与HS组相比,HSM2组和HSM3组热应激鸭料肉比分别显著降低12.25%和11.07%,肝脏IL-1β分别显著降低14.92%和21.74%、MDA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1.76%和25.00%(P<0.05)。与HS组相比,蜂毒素能使热应激鸭平均日采食量和肝脏SOD活性稍微的升高,肝脏TNF-α稍微的降低(P > 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蜂毒素能提高热应激鸭生产性能、肝脏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其中以饲料中添加0.12 g/kg和0.16 g/kg蜂毒素为最优,该试验为蜂毒素作为绿色、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应用于鸭生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2025年11期 No.775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 饲粮中添加甜菜碱对种鹅脂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邵钰;杨芷;杨海明;

    为研究饲粮中添加甜菜碱对种鹅血清和肝脏中脂代谢相关酶活性、基因表达以及腹部脂肪中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繁殖性能相似的38周龄江南白鹅种母鹅450只和江南白鹅种公鹅90只,按照公母分别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种母鹅和6只种公鹅。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2.5%和5.0%的甜菜碱(Bet 2.5和Bet 5.0)。试验期为8周。测定种母鹅血清及肝脏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S-腺苷蛋氨酸(SAM)、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H)、脂蛋白脂肪酶(LPL)、脂肪酸合成酶(FAS)和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HSL)的活性,肝脏中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FAS和HSL的基因表达以及腹脂中FAS和HSL的表达。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5.0%甜菜碱组的血清LPL活性较对照组降低8.76 IU/L(P=0.06);饲粮中添加2.5%、5.0%甜菜碱组血清中HSL活性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4.19 IU/L和13.25 IU/L(P<0.05);饲粮中添加5.0%甜菜碱可显著提高肝脏中HSL的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在饲粮中添加甜菜碱能够通过降低血清HSL活性,提高肝脏HSL表达量来调控鹅体内脂肪代谢。

    2025年11期 No.775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 冷季不同补饲方式对牦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吴建平;于星宇;曾钰;涂瑞;彭忠利;黄艳玲;

    为研究冷季不同饲养方式对牦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经济效益及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选用48头体重相近的公牦牛,随机分为6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各组分别为:A组(天然牧草);B组(40%天然牧草+30%青贮玉米秸秆+30%白酒糟+矿物盐);C组(50%青贮玉米秸秆+50%白酒糟+矿物盐);D组(50%天然牧草+50%精料);E组(天然牧草+矿物盐);F组(40%天然牧草+60%青贮玉米秸秆+矿物盐)。预饲期15 d,正饲期60 d。结果表明:(1)在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方面,与其他组相比,D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升高(P<0.05);C组的尿素氮(BUN)含量最高,显著高于A组、E组和F组(P<0.05);A组和D组的葡萄糖(Glu)含量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D组的甘油三酯(TG)含量最高,显著高于C组、E组及F组(P<0.05);A组和D组的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最高,均显著高于C组(P<0.05)。(2)在经济效益方面,饲料成本最低的是C组,其极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1);C组每日经济效益最高,其极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1)。(3)在Alpha多样性上,E组的Ace指数和Chao指数均最低,均极显著低于A、B、C、D组(P<0.01);在Beta多样性上,在OTU水平下,D组和B组的微生物群落与其他组相比相似度水平较低,两组的相似度水平也较低(P<0.05);在群落组成及差异物种分析上,各组在门水平上群落组成相似,属水平上群落组成差异较大,在科至属水平上共鉴定到55种差异菌。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从饲料成本和维持牦牛健康体况等方面综合考虑,冷季较适宜饲养方式是饲喂50%的青贮玉米秸秆和50%的白酒糟,这种方式可以用最少成本维持牦牛冷季健康且不掉膘,使牦牛健康的度过冷季,是值得向牧区大力推广的冷季牦牛养殖方式。

    2025年11期 No.775 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 酵母复合制剂对湖羊生长性能、血液学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彭清洁;胡长敏;

    为研究酵母复合制剂多成分协同对湖羊的生长性能、血液学及瘤胃微生物区系影响效果,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方案,选择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公湖羊72只,随机分为6个组,即TL1、TL2、TL3、TL4组及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湖羊。试验分为两期,其中第1期为1~30 d,第2期为31~60 d。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在第1期,各组在平均日增重、平均采食量、料肉比无显著差异(P >0.05);在第2期,TL3组平均日增重与平均采食量显著提升(P<0.05),料肉比降低(P<0.05);在全期,TL3组湖羊全期平均日增重达(263.68±8.94)g/d,显著提高14.8%(P<0.05),料肉比降低至5.73,饲料转化效率提升显著(P<0.05)。在第60天,与空白组比,TL3血清IgA水平提升101.5%(P=0.19)。TL3组微生物α多样性显著提升[Shannon指数:(5.89±0.67)vs.空白组(5.19±0.95),P<0.05]。对照组富集变形菌门[(17.92±8.99)%,P=0.01]。TL3组特异性激活普雷沃氏菌属[(38.45±6.64)%,P=0.009]与厚壁菌门A型[(28.15±14.81)%,P=0.021],变形菌门丰度(3.14%)降低44.7%。LEfSe分析鉴定TL3组6个标志性ASV(如瘤胃普雷沃氏菌ASV_6758,LDA >4),对照组9个标志类群(如丁酸弧菌分支A_168226),空白组仅1个ASV,揭示处理特异性菌群响应(P<0.05)。综上所述,TL3配方通过酵母培养物、活性酵母与酵母细胞壁的协同作用,可显著提升湖羊生长性能与瘤胃健康,为高精料育肥模式下的绿色养殖提供了优化方案。

    2025年11期 No.775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 多花木蓝利用方式对贵州黑山羊生长性能及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张瑜;丁磊磊;雷霞;杜春林;罗天琼;

    为探索多花木蓝灌草利用方式对贵州黑山羊生长性能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取5月龄体重相近的贵州黑山羊36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象草(CK)、多花木蓝灌草鲜饲(T1)和多花木蓝灌草混贮料(T2)等不同粗饲料,试验期57 d。结果表明:多花木蓝灌草利用方式对贵州黑山羊的平均日增重(ADG)、干物质采食量(ADFI)、料重比(F/G)、瘤胃液NH_3-N及乙酸(AA)、丙酸(PA)、丁酸(BA)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T1、T2处理试验羊的ADG、ADFI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增幅分别在28.35%和9.39%以上,而F/G则显著低于CK处理,降幅分别为14.99%和12.98%,但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间试验羊瘤胃液pH和AA/PA无显著差异,但T2处理瘤胃液的NH_3-N显著高于T1和CK处理,而AA、PA、BA含量显著低于T1和CK处理(P<0.05)。综上所述,多花木蓝混合鲜饲或以灌草混合青贮方式饲喂贵州黑山羊均可提高其生长性能,维持瘤胃功能稳定,且以灌草混贮饲喂有利于提高能量利用率。

    2025年11期 No.775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 海南黑山羊与努比亚山羊杂交F1代断奶前后粪便菌群多样性分析

    陈韬羽;陈巧玲;李世元;蒙勇;王欢;高宏岩;陈思;杜丽;王凤阳;满初日嘎;

    本试验旨在研究海南黑山羊与努比亚山羊杂交F_1代断奶前后粪便菌群的变化情况。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选取6只体重相近的3月龄杂交羔羊,在断奶前(67日龄)和断奶后(120日龄)采集粪便样本,检测其中菌群组成。结果表明:(1)断奶前后羔羊粪便菌群的Simpson指数和Chao1指数差异显著(P<0.05);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不显著(P > 0.05)。(2)主坐标分析显示,断奶前后羔羊粪便菌群的Beta多样性存在差异。(3)在门水平上,断奶前羔羊和断奶后羔羊粪便菌群均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与断奶前羔羊相比,断奶后羔羊粪便菌群中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在科水平上,断奶后羔羊以拟杆菌科、普雷沃特氏菌科和毛螺菌科为优势菌。与断奶前羔羊相比,断奶后羔羊粪便菌群中丹毒丝菌科、黄杆菌科和红细菌科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断奶后羔羊粪便菌群以拟杆菌属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为优势菌。与断奶前羔羊相比,断奶后羔羊粪便菌群中邻单胞菌属、Candidatus_Actinomarina和Candidatus_Thiodiazotropha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LEfSe分析显示,断奶后羔羊粪便菌群中有显著差异的物种有3个,分别为厚壁菌纲、月形单胞菌属和Veillonellales_Selenomonadales。综上所述,在本试验中,海南黑山羊与努比亚山羊杂交F_1代在3月龄进行断奶,断奶前后的粪便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改变,一些粪便菌群的相对丰度和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该结果可为海南山羊产业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No.775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9K]
  • 混菌发酵复配蛋白饲料产品质量评定

    李文;王陶;孟永杰;何惠琳;

    本试验以银杏叶渣、大蒜皮等为原料,采用固态发酵的方法,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ZM-16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M’-7混菌发酵复配蛋白饲料的产品质量。结果表明:最优加菌比例为3%ZM-16与1%M’-7,发酵基质为3%大蒜秸秆、3%银杏叶渣、90%豆粕、4%麦麸;发酵过程中蛋白酶活和纤维素酶活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发酵结束时蛋白酶活性达450.26 U/g,纤维素酶活达527.90 U/g;粗蛋白质、粗脂肪以及水分的含量均比发酵前有所增加;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可溶性蛋白含量、水解度、游离氨基酸以及小肽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48 h时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最高,为17.06 mg/g;水解度在60 h时最高,为24.35%;游离氨基酸以及小肽含量在72 h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031.21μg/g、230.30 mg/g。通过大蒜皮和银杏叶渣复配豆粕制备发酵型微生物饲料,为大蒜废弃物、银杏叶渣的综合利用及高附加值饲料原料的开发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2025年11期 No.775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3K]
  • 高产蛋白酶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液体发酵豆渣产酶条件的优化

    王庆;刘志伟;钟鸣;林慧;汤燕珊;付文娟;

    本研究从自然发酵豆渣中筛选获得了1株产蛋白酶能力较强的芽孢杆菌D-5,经菌落及细胞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gyrA序列分析,确定D-5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以豆渣为主要原料,以D-5作为发酵菌种进行液体发酵工艺优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发酵培养基组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豆渣液体发酵最适培养基配方为鲜豆渣15%、玉米粉5.5%、氯化钠0.5%、磷酸氢二钾0.7%、磷酸二氢钾0.3%、硫酸钙0.02%;最适培养条件为pH 6.5、装液量25 mL/250 mL、接种量4%、37℃发酵48 h,蛋白酶活可达3400.80 U/mL,纤维素酶活为21.36 U/mL,α-淀粉酶活为61.03 U/mL,芽孢杆菌菌数为1.15×10~(10)CFU/mL。本研究为豆渣的高值化饲用产品开发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2025年11期 No.775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1K]

添加剂

  • 内源性酶制剂在饲料中的应用

    李云亮;赵晓雪;王禹程;马海乐;阮思煜;

    内源性酶制剂,包括蛋白酶、脂酶、淀粉酶等,因其环保、安全、高效以及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在饲料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类酶制剂能有效弥补动物体内消化酶的不足,提高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关键营养物质的消化效率,从而促进动物对养分的吸收,有助于动物的健康和生长。本文对内源性酶制剂的主要类别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在动物营养和饲料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2025年11期 No.775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5K]
  • 补喂L-瓜氨酸对湖羊母羊产奶性能、血浆氨基酸和乳多胺含量的影响

    木尼热·艾尼瓦尔;张亚倩;杨璐宽;王珊珊;杨开伦;刘志强;

    为探究补喂L-瓜氨酸对湖羊母羊产奶性能、血浆氨基酸浓度、血液和乳中多胺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状况良好、妊娠期接近的湖羊母羊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CON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L-Cit组(B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10 g/d L-瓜氨酸,一天分两次补喂,从母羊分娩第1天开始,进行为期35 d试验。结果表明:(1)补喂L-瓜氨酸的湖羊母羊分娩后第11、12、13天产奶量、总泌乳量、平均日泌乳量水平均高于A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2)补喂L-瓜氨酸,对湖羊母羊第1、3、7、14、21、28天及第35天的乳成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3)补喂L-瓜氨酸显著提高了湖羊母羊血浆中瓜氨酸、精氨酸浓度(P<0.05),分别提高了20.29%、24.48%,对血浆中鸟氨酸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4)补喂L-瓜氨酸的母羊血浆中催乳素含量较A组提高24.56%(P>0.05),胰岛素含量较A组提高6.74%(P>0.05),对湖羊母羊血浆中生长激素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5)补喂L-瓜氨酸显著提高了湖羊母羊分娩后第14天血浆中腐胺含量较A组提高了67.64%(P<0.05),对湖羊母羊分娩后第28天乳中腐胺及亚精胺含量有提高作用,但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给泌乳期湖羊母羊补喂L-瓜氨酸,可显著提高湖羊母羊血浆瓜氨酸、精氨酸和腐胺含量。

    2025年11期 No.775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水产养殖

  • 不同剂型丁酸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营养组成及肠道发育的影响

    张玲;刘凯;张卫东;王冰柯;张远方;

    为研究不同种类丁酸制剂在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中的使用效果,本试验以基础饲料为对照(D1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丁酸钠原粉550 mg/kg和1000 mg/kg(D2组、D3组),三丁酸甘油酯550 mg/kg和1000 mg/kg(D4组、D5组),包膜丁酸钠1000 mg/kg(D6组),制成6种试验饲料。选取初始体重(389.2±30.5)g的斑点叉尾鮰648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7尾,养殖周期60 d。结果表明:(1)饲料中添加550 mg/kg丁酸钠原粉可以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P<0.05),三丁酸甘油酯、包膜丁酸钠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 > 0.05)。(2)丁酸钠原粉和三丁酸甘油酯在改善斑点叉尾鮰肠道发育方面效果显著(P<0.05),其中1000 mg/kg丁酸钠原粉组和1000 mg/kg三丁酸甘油组斑点叉尾鮰前肠绒毛高度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3)在促进斑点叉尾鮰肌肉氨基酸沉积方面,三丁酸甘油酯和包膜丁酸钠的效果优于丁酸钠原粉,在饲料中添加1000 mg/kg三丁酸甘油酯和1000 mg/kg包膜丁酸钠可以显著提高背肌中氨基酸含量(P<0.05)。综上,3种丁酸制剂在提高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发育、促进组织氨基酸沉积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并存在剂型与剂量效应。就生长性能指标而言,斑点叉尾鮰饲料中丁酸制剂的最适剂型为丁酸钠原粉。

    2025年11期 No.775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9K]

宠物食品与营养

  • 宠物食品中过氧化值的可靠性和接受限值评价

    徐阳纯;王志强;谭维嘉;蔡杏宜;许泽群;

    本试验依据T/GAIA 023-2023《烘焙全价宠物食品评价规范》标准测定宠物食品中过氧化值含量,并对其进行可靠性验证分析及不确定度评估,根据CNAS-TRL-010:2019保护带的接受判定规则,评定宠物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接受(合格判定)限值。结果表明: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均能满足国家标准要求,方式比对和方法比对数据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方法数值可靠;当其测量值小于0.198%时,其合格概率大于95%。评估结果可为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符合性判定时降低误判几率提供数据参考。

    2025年11期 No.775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8K]
  • 响应面优化冻干宠物鸡肉块的质构改良剂研究

    刘雅逍;王洁;陈君然;胡云峰;马云;

    冻干鸡胸肉是常见的一种宠物零食,鸡胸肉直接冷冻干燥后质地酥脆,但受压后容易破碎。为了解冷冻干鸡胸肉易碎的问题,本试验以鸡胸肉糜为原料,通过添加瓜尔豆胶、魔芋胶和刺槐豆胶三种亲水胶体对冻干鸡肉块的质构特性进行改良。结果表明:质构改良剂的最优配方为瓜尔豆胶0.64%+魔芋胶0.21%+刺槐豆胶0.51%,在此条件下冻干鸡肉块硬度值达到了21559.89 g,粘合性为5225.26,分别比对照组提升了1.46倍和1.30倍(P<0.01),该研究结果可为冻干宠物鸡肉块的品质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2025年11期 No.775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3K]

发酵饲料

  • 复合发酵饲料对荷斯坦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许江博;陈东;武伟成;宋保强;陈一峰;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发酵饲料对荷斯坦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体外发酵试验分为3组,分别添加复合发酵饲料0(Y组)、0.5(0.5Y组)、1.0(1.0Y组)kg/头·d(鲜重基础),每组6个重复。体外发酵24 h后,记录产气量,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动物试验选用健康且体况接近的泌乳中期和泌乳盛期荷斯坦牛各30头,分别记为M组和P组,在不同时期荷斯坦牛TMR中分别添加0、0.5 kg/头·d的复合发酵饲料(鲜重基础),记为M0、M0.5、P0和P0.5组,每组15个重复。试验结果表明:(1)体外发酵24 h后,0.5Y和1.0Y组的总产气量显著高于Y组(P<0.05)。Y组快速产气量显著高于0.5Y组和1.0Y组(P<0.05)。(2)0.5Y组的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显著高于Y组(P<0.05),1.0Y组的异戊酸和戊酸显著高于Y组(P<0.05)。(3)在荷斯坦牛TMR中添加复合发酵饲料可显著降低泌乳中期荷斯坦牛干物质采食量和饲料成本(P<0.05),显著增加泌乳盛期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和饲料成本(P<0.05)。综上体内外试验结果,在生产实际中,建议在荷斯坦牛泌乳中期TMR中添加复合发酵饲料,添加量为0.5 kg/头·d可有效增加荷斯坦牛牛场的经济效益。

    2025年11期 No.775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9K]
  • 不同菌制剂对豆渣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樊振江;孟楠;李翔辉;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菌制剂对豆渣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提高发酵豆渣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利用率。试验以豆渣主要底物,分别设置对照组(无菌剂添加)、1%植物乳杆菌组(LP组)、1%枯草芽孢杆菌组(BS组)及0.5%植物乳杆菌+0.5%枯草芽孢杆菌复合菌制剂组(LP+BS组)。每组设置5个重复,30℃条件下发酵7 d,取样检测发酵指标及营养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LP组和LP+BS组发酵豆渣pH显著降低6.03%和10.67%(P<0.05)。LP组、BS组及LP+BS组发酵豆渣中乳酸菌数量显著提高25.89%、18.57%、52.13%(P<0.05),乳酸含量显著提高9.73%、12.43%、16.03%(P<0.05),丙酸含量显著降低27.72%、25.96%、52.28%(P<0.05),乙醇含量显著降低18.49%、21.93%、38.27%(P<0.05)。LP+BS组发酵豆渣中乙酸和异丁酸含量显著降低29.60%和39.93%(P<0.05)。与对照组比,LP组、BS组及LP+BS组发酵豆渣中干物质显著提高7.10%、8.12%、10.16%(P<0.05),酸溶蛋白含量显著提高12.13%、14.92%、30.56%(P<0.05);LP+BS组发酵豆渣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15.77%(P<0.05)。与对照组比,LP组、BS组和LP+BS组发酵豆渣中的谷氨酸含量显著提高20.83%、18.33%、34.17%(P<0.05),蛋氨酸含量显著提高22.58%、19.35%、38.91%(P<0.05);BS组和LP+BS组发酵豆渣中的赖氨酸含量显著提高30.00%、40.00%(P<0.05),LP+BS组发酵豆渣中的苯丙氨酸显著提高34.15%(P<0.05),总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17.29%(P<0.05)。与对照组比,LP组、BS组及LP+BS组发酵豆渣中小肽显著提高23.16%、26.96%、37.06%(P<0.05),苷元型异黄酮含量显著提高60.78%、47.06%、80.39%(P<0.05),BS组及LP+BS组发酵豆渣中糖苷型异黄酮含量显著降低23.21%、32.14%(P<0.05)。综上所述,豆渣发酵过程中添加菌制剂可以改善其营养价值及发酵品质,以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组效果最佳。

    2025年11期 No.775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6K]

牧草与饲用植物

  • 耐盐碱植物的生理特点及其饲用价值

    林露;陈熙;卢月樟;李思冰;王帷千;罗文君;甘尚权;马健;

    土地盐碱化制约着农业生产,是农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耐盐碱植物因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对盐碱环境适应力强,可以修复盐碱化土壤,改良盐碱地。耐盐碱植物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和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还含有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酚类化合物。研究表明,耐盐碱植物作为一种饲用作物可提高畜禽消化率,改善机体免疫力;但耐盐碱植物饲用化要考虑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对动物适口性的影响,在具体应用中常采用青贮等技术来改善品质。本文分析了耐盐碱植物的生理响应机制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在畜禽生产中开发和利用耐盐碱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1期 No.775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9K]
  • 不同乳酸菌发酵油莎草品质和风味影响的研究

    赵雪玲;闫春梅;王玲玉;宁明;周中凯;

    本试验以油莎草为原料,分别采用融合魏斯氏菌和植物乳杆菌进行厌氧发酵,并在乳酸菌发酵基础上分别添加油莎豆粕水提液及尿素作为营养剂(营养剂添加组),以探究不同发酵条件对油莎草秸秆组分、相对饲用价值、有机酸合成、微生物数量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添加发酵剂对照组(CK组)相比,添加发酵剂组油莎草秸秆粗脂肪、粗蛋白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提升(P<0.05),而干物质、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则降低(P<0.05),表明生物处理促进了生物质量的转化。特别是添加油莎豆粕水提液、尿素的植物乳杆菌发酵组(LP-4组),蛋白质含量对比CK组增加48.25%,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34.70%。固态发酵增加了油莎草抗氧化能力,与总酚、黄酮的相关性显著。发酵过程中,与CK组相比,发酵进行过程中乳酸菌迅速成为体系优势菌种,显著降低霉菌数量并维持较低的pH,融合魏斯氏菌发酵组在发酵7 d后显示出更高的乳酸菌和酵母菌数量。有机酸生成情况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发酵组以乳酸为主,而融合魏斯氏菌发酵组则以乙酸为主,表现出菌群与代谢产物间的内在联系。GC-MS结果表明,乳酸菌的发酵均可提升风味物质的种类,如醇类、酯类;另外,发酵组含有较高含量的酚类物质,其次是醇类和醛类;而植物乳杆菌发酵还提升了酯类物质含量。营养剂的添加进一步提升了关键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可能与加强发酵强度有关,为提升油莎草饲料价值提供新思路。

    2025年11期 No.775 155-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7K]
  • 20种紫花苜蓿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贾秉鑫;余香雪;马旭杰;马悦悦;钱雯婕;张定国;郭新勇;

    干旱是限制苜蓿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一大难题,为筛选抗旱苜蓿品种,本试验选取20种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以0、10%、20%、30%4种浓度梯度的PEG-6000模拟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地上部与地下部长、地上部与地下部鲜重、地上部与地下部干重8项指标,通过综合抗旱系数(B)和抗旱度量值(D)综合评其抗旱性。最终筛选出叶不落1种强抗旱紫花苜蓿品种;雷霆、可汗、雅典娜、南半球和游客5种抗旱品种;多叶王迪拉诺和皇后为不抗旱品种。

    2025年11期 No.775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8K]

资源开发利用

  • 非常规饲料资源在鸡生产中的开发与应用

    崔艺燕;温文杰;郭钊文;黄伟文;马现永;余苗;

    非常规饲料资源包括农业和加工业产生的各种饼粕、糟渣、木本植物、蔬果废弃物等。我国非常规饲料资源存量巨大,合理开发利用非常规饲料资源对于缓解饲料资源短缺、人畜争粮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非常规饲料资源在鸡生产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非常规饲料资源存在的问题以及利用方式,旨在为鸡生产中合理应用非常规饲料资源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No.775 172-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8K]
  • 饲料桑在畜禽养殖中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

    刘岩;林天宝;朱燕;刘培刚;魏佳;吕志强;

    桑树是我国传统的乡土树种,其产量高,环境适应性强,且富含高蛋白和多种营养活性成分。除可用于传统的养蚕缫丝外,桑树还可作为饲料用在畜禽养殖中,既有利于缓解我国人畜争粮问题,又能通过对畜禽生长发育和代谢调控的影响,进而改善动物肌肉品质,提高畜禽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本文从桑叶营养和饲用价值、饲料加工工艺、桑饲料的养殖应用进行综合阐述,并针对今后饲料桑的开发利用进行展望,旨在为畜牧养殖业优质替代型饲料提供有价值的选择参考,为桑资源合理开发应用提供借鉴。

    2025年11期 No.775 180-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9K]
  • 体外产气法评定川西高原青稞秸秆、小麦秸秆与玉米青贮的饲料组合效应

    钟安熠;姜菲;张康林;高彦华;黄艳玲;贺莹莹;吴章葵;张佳琦;罗璨;白玛曲忠;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比例青稞秸秆(BS)和小麦秸秆(WS)替代玉米青贮(CS)对牦牛体外瘤胃发酵性能及组合效应指数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粗饲料组合。试验共设置12个组,每组5个重复,将CS、BS、WS按照不同比例(100%CS、100%BS、100%WS、90%CS+10%BS、90%CS+10%WS、80%CS+10%BS+10%WS、80%CS+20%BS、80%CS+20%WS、70%CS+30%WS、70%CS+10%BS+20%WS、70%CS+20%BS+10%WS及70%CS+30%BS)组合,通过牦牛体外瘤胃发酵,测定产气量、养分降解率及各项瘤胃发酵参数,并计算各混合组的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确定适宜组合。结果表明:(1)与BS和WS组相比,其余各粗饲料组合72 h累计产气量均显著提高(P<0.05),pH值显著降低(P<0.05),微生物蛋白(MCP)含量与干物质降解率(DMD)均显著提高(P<0.05);除80%CS+10%BS+10%WS组和70%CS+20%BS+10%WS组外,其余各混合组中性洗涤纤维(NDFD)显著提高(P<0.05)。(2)与CS组相比,80%CS+10%BS+10%WS组、70%CS+30%WS组、70%CS+10%BS+20%WS组、70%CS+20%BS+10%WS组及70%CS+30%BS组pH显著提高(P<0.05);除90%CS+10%BS组和90%CS+10%WS组外,其余各混合组氨态氮(NH_3-N)含量显著低于CS组(P<0.05);70%CS+30%BS组MCP含量显著降低(P<0.05);70%CS+20%BS+10%WS组和70%CS+30%BS组乙酸及丙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除90%CS+10%BS组外,其余各混合组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70%CS+30%WS组、70%CS+10%BS+20%WS组、70%CS+20%BS+10%WS组和70%CS+30%BS组干物质降解率(DMD)均显著低于CS组(P<0.05);80%CS+20%BS组NDFD显著提高(P<0.05);90%CS+10%BS组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显著提高(P<0.05)。(3)除80%CS+10%BS+20%WS组和70%CS+30%BS组外,其余各混合组均有正向组合效应。综合比较,若选择两种秸秆进行组合,则80%CS+20%BS组和80%CS+20%WS组均为适宜组合;若选择三种粗饲料进行组合,则70%CS+20%BS+10%WS组为更佳的组合。

    2025年11期 No.775 18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8K]

观察与探讨

  • 我国肉牛绿色养殖效率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因素分析

    李世昌;方翟;霍瑜;潘生亮;

    为全面了解肉牛绿色养殖效率的现状,提高肉牛绿色养殖效率,本试验选取我国2006—2021年六个肉牛主产区省份的面板数据,并基于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肉牛绿色养殖效率,借助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考察绿色养殖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些年我国肉牛绿色养殖效率先增加后逐渐减少,呈现逐渐收敛的态势:(2)从2006—2021年的部分年份分别有5、1、1、2个肉牛主产区省份的绿色养殖效率达到最优值,分别占总数的83.33%、16.67%、16.67%、33.33%,近些年绿色养殖效率变化幅度为14.41%,存在上升趋势,我国肉牛绿色养殖效率具有空间非均衡性,侧面反映出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3)医疗费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状况三个影响因素对肉牛的绿色养殖效率均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规模化程度这一指标对肉牛绿色养殖效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我国肉牛绿色养殖效率存在明显时空差异,不同地区受多种驱动因素影响,包括技术、资源、市场、政策和管理等。应针对地区差异制定精准政策,加强技术推广、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以提升整体养殖效率,促进肉牛绿色养殖可持续发展。

    2025年11期 No.775 194-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0K]
  • 植物多酚提取物在抗非洲猪瘟中的应用

    赵婵娟;黄榆智;李小宇;潘军;向邦全;何航;郝永峰;何道领;

    植物多酚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或直接杀灭病毒等机制在抗病毒方面展现出良好的作用。本文就植物多酚抗病毒机制,酚酸类物质、类黄酮物质和未知活性因子在抗非洲猪瘟病毒活性的机制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为更好了解植物多酚提取物在抗非洲猪瘟病毒中的应用以及后期开发和研究抗非洲猪瘟病毒药物提供一定参考。

    2025年11期 No.775 203-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6K]

  • 《中国饲料》投稿须知

    李远达;

    <正>·期刊简介·《中国饲料》由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主管主办,是面向饲料、畜牧、养殖领域的学术性综合期刊,致力于传播行业前沿理论、发布权威研究成果、探讨技术创新,推动学术交流与产业发展。期刊连续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农林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等荣誉,被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收录。内容涵盖饲料、动物营养、水产养殖、宠物食品、质量检测等领域,开设综述、科学实验研究、添加剂、水产养殖、豆粕减量替代、发酵饲料、牧草与饲用植物、检测分析、饲料卫生等20余个栏目,是行业权威媒体平台。

    2025年11期 No.775 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