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江;肖英平;吴兴凤;潘志洪;王濠;邱祥琪;李莉;何逸懿;徐娥;
本试验旨在探究贵州香猪肠道微生物群对粗纤维降解的潜力,以及筛选出具有高效分解粗纤维能力的关键肠道微生物。试验采集新鲜的贵州香猪粪便样本进行粪便微生物群体外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使用YCFA培养基,试验组则在YCFA培养基中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0.8 g/L),两组样品均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 h。分别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和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培养液样品的菌群结构组成及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结果表明:(1)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中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2)试验组的ASV数量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门水平上,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中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0.10%vs 2.06%,P<0.05);在属水平上,试验组中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0.36%vs 0.01%,P<0.05)。(3)通过Lefse分析发现,对照组与试验组间存在28个显著差异的菌属。(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丁酸含量与红蝽菌科(Coriobacteriaceae uncultured)、WCHB1-41 norank、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萨特氏菌属(Sutterella)呈显著正相关(P<0.05)。贵州香猪肠道菌群可通过消化一定的纤维素产生SCFAs,添加纤维素钠可显著增加贵州香猪肠道菌群中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本试验结果有助于深化对贵州香猪消化系统微生物群的理解,为动物饲养管理和健康监测以及微生物饲料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2025年11期 No.775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 李治利;陶梦筱;卫雪妍;董玉珠;麻冰洁;吴海港;张自富;秦清明;
为研究蜂毒素对热应激鸭生产性能、肝脏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200只15日龄雄性鸭,随机分为4组:热应激组(HS组,基础日粮)、热应激加蜂毒素低剂量组(HSM1组,基础日粮+蜂毒素0.08 g/kg)、热应激加蜂毒素中剂量组(HSM2组,基础日粮+蜂毒素0.12 g/kg)、热应激加蜂毒素高剂量组(HSM3组,基础日粮+蜂毒素0.16 g/kg),每天进行4 h热应激处理(温度36~38℃,相对湿度75%~80%),持续15 d,采集肝脏,检测肝脏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细胞因子IL-1β、TNF-α、IL-10的含量。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肝脏的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过氧化氢酶(CA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环氧化酶-2(COX-2)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与HS组相比,HSM2组和HSM3组热应激鸭平均日增重分别显著增加30.23%和31.46%,肝脏IL-10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0.92%和42.80%、GSH活性分别显著增加20.89%、20.89%和T-AOC活性分别显著增加28.38%、33.19%(P<0.05)。与HS组相比,蜂毒素能显著增加热应激鸭肝脏Nrf2、CAT、GSH-Px、SOD和COX-2 mRNA相对表达量(P<0.05)。与HS组相比,HSM2组和HSM3组热应激鸭料肉比分别显著降低12.25%和11.07%,肝脏IL-1β分别显著降低14.92%和21.74%、MDA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1.76%和25.00%(P<0.05)。与HS组相比,蜂毒素能使热应激鸭平均日采食量和肝脏SOD活性稍微的升高,肝脏TNF-α稍微的降低(P > 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蜂毒素能提高热应激鸭生产性能、肝脏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其中以饲料中添加0.12 g/kg和0.16 g/kg蜂毒素为最优,该试验为蜂毒素作为绿色、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应用于鸭生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2025年11期 No.775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 邵钰;杨芷;杨海明;
为研究饲粮中添加甜菜碱对种鹅血清和肝脏中脂代谢相关酶活性、基因表达以及腹部脂肪中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繁殖性能相似的38周龄江南白鹅种母鹅450只和江南白鹅种公鹅90只,按照公母分别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种母鹅和6只种公鹅。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2.5%和5.0%的甜菜碱(Bet 2.5和Bet 5.0)。试验期为8周。测定种母鹅血清及肝脏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S-腺苷蛋氨酸(SAM)、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H)、脂蛋白脂肪酶(LPL)、脂肪酸合成酶(FAS)和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HSL)的活性,肝脏中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FAS和HSL的基因表达以及腹脂中FAS和HSL的表达。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5.0%甜菜碱组的血清LPL活性较对照组降低8.76 IU/L(P=0.06);饲粮中添加2.5%、5.0%甜菜碱组血清中HSL活性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4.19 IU/L和13.25 IU/L(P<0.05);饲粮中添加5.0%甜菜碱可显著提高肝脏中HSL的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在饲粮中添加甜菜碱能够通过降低血清HSL活性,提高肝脏HSL表达量来调控鹅体内脂肪代谢。
2025年11期 No.775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 吴建平;于星宇;曾钰;涂瑞;彭忠利;黄艳玲;
为研究冷季不同饲养方式对牦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经济效益及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选用48头体重相近的公牦牛,随机分为6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各组分别为:A组(天然牧草);B组(40%天然牧草+30%青贮玉米秸秆+30%白酒糟+矿物盐);C组(50%青贮玉米秸秆+50%白酒糟+矿物盐);D组(50%天然牧草+50%精料);E组(天然牧草+矿物盐);F组(40%天然牧草+60%青贮玉米秸秆+矿物盐)。预饲期15 d,正饲期60 d。结果表明:(1)在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方面,与其他组相比,D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升高(P<0.05);C组的尿素氮(BUN)含量最高,显著高于A组、E组和F组(P<0.05);A组和D组的葡萄糖(Glu)含量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D组的甘油三酯(TG)含量最高,显著高于C组、E组及F组(P<0.05);A组和D组的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最高,均显著高于C组(P<0.05)。(2)在经济效益方面,饲料成本最低的是C组,其极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1);C组每日经济效益最高,其极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1)。(3)在Alpha多样性上,E组的Ace指数和Chao指数均最低,均极显著低于A、B、C、D组(P<0.01);在Beta多样性上,在OTU水平下,D组和B组的微生物群落与其他组相比相似度水平较低,两组的相似度水平也较低(P<0.05);在群落组成及差异物种分析上,各组在门水平上群落组成相似,属水平上群落组成差异较大,在科至属水平上共鉴定到55种差异菌。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从饲料成本和维持牦牛健康体况等方面综合考虑,冷季较适宜饲养方式是饲喂50%的青贮玉米秸秆和50%的白酒糟,这种方式可以用最少成本维持牦牛冷季健康且不掉膘,使牦牛健康的度过冷季,是值得向牧区大力推广的冷季牦牛养殖方式。
2025年11期 No.775 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 彭清洁;胡长敏;
为研究酵母复合制剂多成分协同对湖羊的生长性能、血液学及瘤胃微生物区系影响效果,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方案,选择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公湖羊72只,随机分为6个组,即TL1、TL2、TL3、TL4组及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湖羊。试验分为两期,其中第1期为1~30 d,第2期为31~60 d。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在第1期,各组在平均日增重、平均采食量、料肉比无显著差异(P >0.05);在第2期,TL3组平均日增重与平均采食量显著提升(P<0.05),料肉比降低(P<0.05);在全期,TL3组湖羊全期平均日增重达(263.68±8.94)g/d,显著提高14.8%(P<0.05),料肉比降低至5.73,饲料转化效率提升显著(P<0.05)。在第60天,与空白组比,TL3血清IgA水平提升101.5%(P=0.19)。TL3组微生物α多样性显著提升[Shannon指数:(5.89±0.67)vs.空白组(5.19±0.95),P<0.05]。对照组富集变形菌门[(17.92±8.99)%,P=0.01]。TL3组特异性激活普雷沃氏菌属[(38.45±6.64)%,P=0.009]与厚壁菌门A型[(28.15±14.81)%,P=0.021],变形菌门丰度(3.14%)降低44.7%。LEfSe分析鉴定TL3组6个标志性ASV(如瘤胃普雷沃氏菌ASV_6758,LDA >4),对照组9个标志类群(如丁酸弧菌分支A_168226),空白组仅1个ASV,揭示处理特异性菌群响应(P<0.05)。综上所述,TL3配方通过酵母培养物、活性酵母与酵母细胞壁的协同作用,可显著提升湖羊生长性能与瘤胃健康,为高精料育肥模式下的绿色养殖提供了优化方案。
2025年11期 No.775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 张瑜;丁磊磊;雷霞;杜春林;罗天琼;
为探索多花木蓝灌草利用方式对贵州黑山羊生长性能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取5月龄体重相近的贵州黑山羊36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象草(CK)、多花木蓝灌草鲜饲(T1)和多花木蓝灌草混贮料(T2)等不同粗饲料,试验期57 d。结果表明:多花木蓝灌草利用方式对贵州黑山羊的平均日增重(ADG)、干物质采食量(ADFI)、料重比(F/G)、瘤胃液NH_3-N及乙酸(AA)、丙酸(PA)、丁酸(BA)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T1、T2处理试验羊的ADG、ADFI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增幅分别在28.35%和9.39%以上,而F/G则显著低于CK处理,降幅分别为14.99%和12.98%,但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间试验羊瘤胃液pH和AA/PA无显著差异,但T2处理瘤胃液的NH_3-N显著高于T1和CK处理,而AA、PA、BA含量显著低于T1和CK处理(P<0.05)。综上所述,多花木蓝混合鲜饲或以灌草混合青贮方式饲喂贵州黑山羊均可提高其生长性能,维持瘤胃功能稳定,且以灌草混贮饲喂有利于提高能量利用率。
2025年11期 No.775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 陈韬羽;陈巧玲;李世元;蒙勇;王欢;高宏岩;陈思;杜丽;王凤阳;满初日嘎;
本试验旨在研究海南黑山羊与努比亚山羊杂交F_1代断奶前后粪便菌群的变化情况。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选取6只体重相近的3月龄杂交羔羊,在断奶前(67日龄)和断奶后(120日龄)采集粪便样本,检测其中菌群组成。结果表明:(1)断奶前后羔羊粪便菌群的Simpson指数和Chao1指数差异显著(P<0.05);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不显著(P > 0.05)。(2)主坐标分析显示,断奶前后羔羊粪便菌群的Beta多样性存在差异。(3)在门水平上,断奶前羔羊和断奶后羔羊粪便菌群均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与断奶前羔羊相比,断奶后羔羊粪便菌群中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在科水平上,断奶后羔羊以拟杆菌科、普雷沃特氏菌科和毛螺菌科为优势菌。与断奶前羔羊相比,断奶后羔羊粪便菌群中丹毒丝菌科、黄杆菌科和红细菌科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断奶后羔羊粪便菌群以拟杆菌属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为优势菌。与断奶前羔羊相比,断奶后羔羊粪便菌群中邻单胞菌属、Candidatus_Actinomarina和Candidatus_Thiodiazotropha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LEfSe分析显示,断奶后羔羊粪便菌群中有显著差异的物种有3个,分别为厚壁菌纲、月形单胞菌属和Veillonellales_Selenomonadales。综上所述,在本试验中,海南黑山羊与努比亚山羊杂交F_1代在3月龄进行断奶,断奶前后的粪便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改变,一些粪便菌群的相对丰度和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该结果可为海南山羊产业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No.775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9K] - 李文;王陶;孟永杰;何惠琳;
本试验以银杏叶渣、大蒜皮等为原料,采用固态发酵的方法,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ZM-16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M’-7混菌发酵复配蛋白饲料的产品质量。结果表明:最优加菌比例为3%ZM-16与1%M’-7,发酵基质为3%大蒜秸秆、3%银杏叶渣、90%豆粕、4%麦麸;发酵过程中蛋白酶活和纤维素酶活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发酵结束时蛋白酶活性达450.26 U/g,纤维素酶活达527.90 U/g;粗蛋白质、粗脂肪以及水分的含量均比发酵前有所增加;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可溶性蛋白含量、水解度、游离氨基酸以及小肽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48 h时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最高,为17.06 mg/g;水解度在60 h时最高,为24.35%;游离氨基酸以及小肽含量在72 h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031.21μg/g、230.30 mg/g。通过大蒜皮和银杏叶渣复配豆粕制备发酵型微生物饲料,为大蒜废弃物、银杏叶渣的综合利用及高附加值饲料原料的开发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2025年11期 No.775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3K] - 王庆;刘志伟;钟鸣;林慧;汤燕珊;付文娟;
本研究从自然发酵豆渣中筛选获得了1株产蛋白酶能力较强的芽孢杆菌D-5,经菌落及细胞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gyrA序列分析,确定D-5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以豆渣为主要原料,以D-5作为发酵菌种进行液体发酵工艺优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发酵培养基组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豆渣液体发酵最适培养基配方为鲜豆渣15%、玉米粉5.5%、氯化钠0.5%、磷酸氢二钾0.7%、磷酸二氢钾0.3%、硫酸钙0.02%;最适培养条件为pH 6.5、装液量25 mL/250 mL、接种量4%、37℃发酵48 h,蛋白酶活可达3400.80 U/mL,纤维素酶活为21.36 U/mL,α-淀粉酶活为61.03 U/mL,芽孢杆菌菌数为1.15×10~(10)CFU/mL。本研究为豆渣的高值化饲用产品开发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2025年11期 No.775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1K]